来到英国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做饭。炸鱼薯条之类的,吃过几顿就觉得太油腻,于是自己做饭成了大多数留学生的必然选择。在家从未做过饭的我,也开始出入厨房。做菜的探索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,所幸有了爸妈的远程指导和伙伴的技术支持,我的厨艺日益精进,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喂饱自己和身边的人。不得不感慨,人的潜力是无限的,只要去挖掘,总会发现自己原来还有意想不到的本事。
大学的课程分成两个部分,一是讲座课程,二是小班课程。讲座与国内的没有太大差别,不过英国老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,每次到最后,都会有充分的自由提问时间。这里的小班课程比较有特点,老师会把全班大概15个学生分为几个小组,在课前、课中、课后都会安排不同程度的小组讨论。在英国,相互讨论被看得极为重要,连大学的图书馆都设有自由讨论区,所有人都可以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,而灵感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产生的。
除了小组讨论,学生另一种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,就是写让人又爱又恨的论文了。幸运的是,我遇到的英国老师都很负责,第一次写经济论文的时候,老师多次强调,一定要把plan先给她看,以便给出意见和建议,让我们少走弯路。写论文需要扎实的理论依据,一般老师都会给我们列出书单,让我们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想法。英国作为一个教育强国,对于预防作弊,有着极其严格的制度。每个学生的论文都必须交至turnitin上,这是一个收录了无数书籍、报纸、杂志和学生论文的网络平台,它会逐段逐句地计算你的论文与数据库里所有文章的相似度,一旦相似度超过某个标准,就有可能被判为抄袭,在英国,抄袭的后果会很严重。
中国留学生的拿手好戏是数学,每次上数学课看到小伙伴们迷离的眼神,我就会为自己的数学能力感到骄傲。数学考试之前,总会有人来问我各种问题,可爱的外国小伙伴会在解不出题的时候自嘲:“可惜我不是中国人。”他们习惯用smart来形容数学成绩好的中国留学生,其实我们并没有智力的优势,只不过在国内提前学过这些知识,并且做了大量的习题。当外国学生还在纠结怎么进行因式分解的时候,我们早就能轻松运用十字相乘法,他们很好奇,为什么中国的数学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。
逢年过节,我就会格外想家。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,我一出国,父母立刻升级为“空巢老人”。
今年是我第一次在英国过春节,除夕那天,隔着世界上最辽阔的大陆,隔着遥遥的8小时时差,父母兴奋地向我炫耀家里丰盛的年夜饭,我想他们大概是想让我知道,他们过得很好。